在功率器件这个“小器件决定大系统”的战略领域,有这样一位基层党员科研工作者,她扎根科研一线15年,从操作扫描电镜的支撑人员,成长为项目负责人,带领团队突破国产高压抗辐射SiC功率器件核心技术;她时刻以“四好”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,在科技创新战场上书写着科技报国的初心使命。她就是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高频高压中心副研究员汤益丹,一位用行动诠释“争当改革排头兵”的中央和国家机关“四好”党员。
一、以理论为帆,做科技自立自强的践行者
作为一线党员科技工作者,汤益丹始终把政治素质摆在首位,将理论学习与科研实践紧密结合,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引工作方向。她从未放松政治学习。无论是线上党员培训,还是线下集中学习,总能看到她认真记录的身影。2018年5月28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深刻指出,“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、买不来、讨不来的”,这句话成为汤益丹科研路上的“精神灯塔”。“我们是国家队,做的是国家需要的事,必须具备扛起国家任务的能力。”正是这一信念让她在科研道路上始终如一。在她的带领下,团队近年来先后承担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、国家高技术项目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、ZRB/空间站项目、北京市自然科学面上项目等,在宽禁带SiC器件和电路设计、关键工艺开发与可靠性失效分析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研发经验,特别在国产高压抗辐射SiC功率器件及电路研制、空间应用验证及高电流密度SiC产品产业化方面取得显著进展,相关成果已应用于新能源汽车、光伏、航空航天等领域,为我国功率器件突破“卡脖子”难题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2024年,天舟任务、空间站建设项目等重大航天工程进入关键阶段,国产功率器件能否突破抗辐射技术瓶颈,直接关系到SiC载荷是否能顺利在轨运行。微电子所党委专门组建了“天舟任务突击队”和临时党小组,在人力、物力、组织协调、技术指导等环节提供全方位支持与坚实保障。作为队长和党小组组长,汤益丹主动扛起责任,带领团队开展7次地面综合模拟实验。面对SiC元器件抗辐射加固这一“硬骨头”,她白天泡在实验室调试参数,晚上组织科研骨干研讨技术方案,成功实现国产首款高压400V抗辐射SiC功率器件的在轨应用验证,为我国航天功率器件的升级换代提供了优选方案。“只有把政治引领贯穿科技创新全过程,才能确保科技创新的正确方向,才能让科研成果真正服务国家战略。”这是汤益丹在总结会上的肺腑之言,也是她政治素质过硬的生动写照。
二、以担当为矛,做科研攻坚的排头兵
“岗位就是战场,任务就是命令。”在科研一线,汤益丹始终以“排头兵”的姿态冲锋在前,从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,到牵头ZRB/空间站项目,从攻克SiC器件关键工艺,到推动技术成果产业化,她在每一个岗位上都交出了亮眼答卷,用实际行动诠释“履责担当”。
2024年9月,一场突如其来的严峻考验摆在汤益丹面前。当时,某重大航天任务进入关键验收阶段,发射场周边却遭遇超强台风“摩羯”袭击,连续48小时停水、停电、停网,任务系统联调陷入瘫痪。“验收时间不能改,国家任务不能等,再难的事我们也要扛住。”作为项目负责人和党小组组长,汤益丹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,从团队中挑选10名核心成员组成应急攻关小组,在没有电力、网络的恶劣环境下展开“战斗”。测试设备无法使用,他们就靠手工记录成千上万组实验数据;数据无法实时传输,他们就采用离线分析、人工核算的方式排查问题。为了精准定位故障原因,她带领团队连续四天三夜没合眼,用“已知量推未知量”的笨办法,反复推演验证,先后完成5版问题分析报告,组织3次专家讨论会,最终形成“机理—验证—措施”的闭环解决方案。中秋节当天,当别人阖家团聚时,汤益丹和团队仍在发射场加班加点。靠着这股“不服输、不放弃”的劲头,他们补上了滞后的进度,按期完成了验收任务。那一刻,她布满血丝的眼睛里满是泪水。
三、以信念为魂,做攻坚精神的传承者
在汤益丹心中,始终镌刻着纪录片《红旗渠》里那句振聋发聩的话:“前进是悬崖峭壁,退后是万丈深渊,只能勇往直前。”在科研道路上,她更将这句话化作座右铭,以“誓把山河重安排”的红旗渠精神为指引,用硬朗的作风、坚韧的品格感染着身边每一个人。
天舟任务攻坚的第三个月,团队同时面临两大难题:某型号器件“卡脖子”技术突破受阻;载荷研制进度严重滞后。一天晚上11点多,刚开完工作晚会的她给领导打电话汇报时忍不住说出了心里话:“压力太大了,这可能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,我怕坚持不下去。”此时,正值微电子所党委组织开展红旗渠精神教育实践活动,领导建议她参加活动,实地感受红旗渠精神。在红旗渠纪念馆,看着当年建设者用钢钎、铁锤在悬崖上凿出“人工天河”的事迹,她深受震撼。“前辈们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创造奇迹,我们面对的困难又算什么?”学习归来的汤益丹重拾信心,她向团队成员分享了学习感悟,组织学习红旗渠精神,把“誓把山河重安排”的精神融入科研攻关。此后,她带领突击队实施“无节假日”连续攻关模式,每天早上,她准时召开会议分配工作;晚上不管多晚,都要和团队复盘当天进度,解决遇到的问题。在她的影响下,“不怕难、不叫苦、不服输”成了团队的座右铭,有一次,为了验证一个关键参数,她和团队在实验室连续奋战,大家饿了就吃泡面、啃面包,困了就趴在桌上眯一会儿,最终成功完成验证。2024年度,在她的团队中,先后涌现出7名所级优秀共产党员、5名所级“四好”党员。
四、以服务为舟,做团队建设的推动者
在汤益丹看来, “党员不仅要自己干得好,还要带动大家一起干。”作为党支部组织委员,汤益丹始终把团队建设和群众需求放在心上,用实际行动赢得了同事们的认可,连续四年获评所级优秀共产党员。
在团队建设中,汤益丹找准党建与科研结合的“发力点”,组织开展“党员先锋岗”活动,让经验丰富的党员骨干与年轻科研人员结成“帮扶对子”,通过“传帮带”为年轻人铺就成长路。博士后小李初入团队时,面对一些复杂工艺技术手足无措,汤益丹主动与他结对子,从基础理论的逐句拆解,到实验操作的手把手示范,她不厌其烦、不辞辛苦,一点点帮助小李熟悉业务、提升能力。如今,小李已蜕变为技术骨干,能独立扛起制定在轨项目飞控方案的重任。团队成员韩超曾因经验不够丰富,在技术把控上频频碰壁,在任务进度上面临较大压力。汤益丹得知后,主动分担其工作压力,再牵头组织其他成员通过集体研讨方式,带着小韩复盘问题、总结经验。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,小韩不仅顺利解决相关问题,还通过不断学习成长为独当一面的骨干。尽管团队成员来自不同课题组,专业背景、工作习惯各有不同,但在汤益丹的带动下,这些“差异”不仅没有成为阻碍,反而化作了协作的优势。团队逐渐形成“有事大家帮、有难一起扛”的良好氛围,不管遇到什么问题,大家都能默契配合,心往一处想、劲往一处使。正如同事们常说的那样:“她(汤益丹)就像团队的‘主心骨’,有她在,我们就有了攻坚克难的底气。”
十五载科研路,从“坐冷板凳”到“挑大梁”,从“追技术”到“创技术”,汤益丹始终以“四好”党员标准要求自己,在科技创新的赛道上奋力奔跑。如今,她又带领团队投入到下一代SiC功率器件的研发中,向着更深层次的技术难题发起冲击。“只要国家需要,我就会一直干下去,为科技自立自强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。”这位基层党员科研工作者的话,朴实而有力,道出了一名“争当改革排头兵”的科研骨干党员的初心与使命。
天舟八号SiC载荷入场宣贯
天舟八号任务临时党支部
天舟任务领导亲临指导
天舟任务突击队授旗仪式
党建与创新文化